od体育-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真我
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引起了全场关注,他就是来自江苏的姜鑫瑞,年仅11岁却已在全国多项赛事中崭露头角,面对强手如林的赛场,姜鑫瑞手持花剑,步伐灵动,最终摘得该组别银牌,赛后,这位戴着护面、汗湿发梢的少年语气坚定地说:“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,站在场上那一刻,我深深明白——只能靠自己。”
剑道启蒙:从好奇到热爱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,当时才上一年级的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场击剑比赛,立刻被选手们优雅而凌厉的动作吸引。“那些穿着白色击剑服的运动员,像极了古代的剑客。”回忆起初见击剑的情景,姜鑫瑞的眼睛依然会发光,在父母的支持下,他开始了每周三次的击剑训练。
起初的基本功练习枯燥而艰苦——每天数百次的弓步练习让他的大腿酸痛难忍,持剑的手常常磨出水泡,同期开始训练的十多个孩子,半年后只剩下一半,但姜鑫瑞从未说过放弃。“我喜欢剑尖刺中目标时的感觉,那是一种精准的快乐。”他笑着说。

赛场蜕变:挫折铸就韧性
去年春季的一场关键比赛成为姜鑫瑞击剑道路上的转折点,在八强赛中,他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续追分,最终以一分之差落败,赛后,他独自在更衣室呆了很久。“那一次我哭了,不是因为输掉比赛,而是责怪自己关键时刻的犹豫。”

这次失利让姜鑫瑞意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,此后,他在训练中特意加强了抗压训练——让教练在练习赛中模拟各种落后局面,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。“比赛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的不足,也让我看到自己的进步,每克服一个困难,我就更相信自己能做到。”
孤军奋战:剑道上的独立思考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——这句话已成为姜鑫瑞的座右铭,他的教练李晓冬解释道,击剑是一项极其注重个人判断的运动,比赛中教练只能坐在场边,所有决策都需选手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完成。
“有一次比赛,姜鑫瑞的战术被对手完全克制,我在场边急得满头汗,但他却慢慢调整了策略,最终反败为胜。”李教练回忆道,“那种临场应变能力,不是教出来的,是在一次次实战中磨炼出来的。”
姜鑫瑞的父亲姜伟告诉记者,儿子通过击剑变得格外独立:“以前做作业遇到难题就会求助,现在他会说‘让我再想想’,这种变化也体现在生活中。”
平衡之道:学业与击剑并进
每天下午放学后,姜鑫瑞会直接前往击剑馆训练两小时,然后回家完成作业,他的书桌上,一边堆着课本,另一边挂着心爱的花剑。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挤一挤总会有的。”小小年纪的他已学会精细管理时间,“训练时全心投入,学习时心无旁骛。”
令人惊喜的是,专注于击剑训练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,反而让他更懂得高效学习,班主任老师表示,姜鑫瑞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“击剑培养的专注力和毅力,也让他在学习上受益良多。”
未来展望:梦想站上更大舞台
谈及未来,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:先争取入选省队,然后站上全国乃至国际比赛的领奖台。“我知道这条路很长,需要付出更多努力,但每次比赛积累的自信,都是我前进的动力。”
他的偶像是中国男子花剑名将张帅,房间里贴着张帅比赛的海报。“我喜欢他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,即使落后也毫不慌乱,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。”
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结束后第二天,姜鑫瑞又回到了训练馆,空旷的馆内,只有他一次次重复弓步刺靶的声音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,对于这个少年而言,每一次出剑都不只是技术的锤炼,更是自信的积累,在仅容一人的剑道上,他学会了最宝贵的一课——真正的强大,源于内心的自立与坚持。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






留言0